体育明星

IM体育成都世运会开幕在即:一场体育盛会的“万千气象”

2025-08-07 05:31:19

IM体育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即将在8月7日开幕,随着大赛临近,成都的街头巷尾都提前进入了“世运时间”。

7月26日,成都世运会的专属火炬——“竹梦”以光电方式点燃,并在成都、德阳、眉山的六个重要地标进行传递。从三星堆到金沙遗址,经由武侯祠、熊猫基地、三苏祠,最后在兴隆湖湿地公园圆满“收火”。120名火炬手将成都这座文化名城的人文底蕴、公园城市的新发展理念,通过世运会窗口传向远方。

世运会火炬传递仪式

本次火炬传递意义非凡,是自1981年世界运动会举办以来官方首次进行火炬传递。文明之火的生生不息,不仅增强了世界运动会的仪式感和影响力,更拉开了“运动无限,气象万千”的成都世运会序幕。

国际赛事临近:成都街头的“万千气象”

世运会开幕在即,有多次国际赛事举办经验的成都,做足了赛前功课。

8月3日,成都世运会“全要素彩排”在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。

430米长的“天府之檐”木结构建筑横卧于水岸,这座亚洲最大单体木构建筑成为本届世运会开幕式的天然舞台。

天府之檐

建筑正面看似“传统”的榫卯结构,实际上暗藏玄机:超大屋顶总长430米、宽26米,总面积约1.1万平方米,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“数字化屋顶显示屏幕”,成为呈现“开幕式”的理想载体。

工人们在檐下绿地与湖岸间铺设线路、架设双斗屏,这些高精显示装置,将让近万名现场嘉宾及全球观众获得互动式的观赏体验。

开幕式当天,“天府之檐”的数字化屋顶将投射动态画面,自然山水、科技光影与体育精神无缝衔接,展现成都这座“雪山下的公园城市”的生命力。

而与此同时,世运会志愿者也正在传递着成都的幸福温度与开放活力。

目前,近万名赛会志愿者“小青椒”已结束最后一轮培训,分布在500余个城市服务站点,为外来游客指路、为观众介绍项目规则。他们中既有经验丰富的“前成都大运会”引导员,也有初涉国际赛事的新人学子。据不完全统计,将用14种语言进行对外交流,拉近世界与中国成都的距离。

成都的街头巷尾,也成为外宾感受天府文化的“第一窗口”,展示着充满“成都味”的好客之道。

“翻译公司建议把‘毛肚’译成‘cow stomach lining’,但发现运营时外籍顾客更接受‘crispy tripe’的叫法。”成都太古里一家火锅店的服务人员指着屏幕上的双语菜单笑道。

虽然他们不是志愿者,但在经历数次“家门口的世界赛事”后,成都市民也越来越“胸有成竹”,从略显局促的“Hello”到如今如数家珍般地讲述成都故事,言谈中流淌着世界名城的自信。

成都正用这份日渐增长的热情,在交流中擦亮成都名片,在举手投足间传递着开放、包容、友好的天府气质,成为“气象万千”的生动注脚。

速度与激情:“精彩赛事”将在成都轮番上演

与奥运会不同,世运会赛场更为多元。水、陆、空三个维度的项目,既是运动极限的新突破,也是办赛能力的新考验。

你试过在空中开F1赛车吗?

想象一下,戴上特制的FPV(第一人称视角)眼镜,瞬间置身于另一个世界——你不是在开车,而是在驾驶一架最高时速达300km的无人机,以最快的速度穿越分散在赛道内的单层门、双层门、隧道门、异形门等各类障碍物,获得比赛胜利。

无人机竞速项目

这是世运会极具看点与观赏性的无人机竞速项目,在选手眼中,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的室外田径场,已变身为未来感十足的“空中F1”激烈赛场。

驾驶员指尖微颤的操控,让机身以毫秒的反馈精度完成360度翻转,眼前影像高速撕裂、视觉告诉你正在俯冲,身体却稳稳站着没动……

强烈的错位感和眩晕感如影随形,这种体验被飞手称为“灵魂出窍”,每一次极限转向,都是对技术、心理、体能和临场战术的极大考验。他们需要像F1工程师般精调设备,拥有电竞选手的反应速度,还得具备极限运动员的抗压心脏。

无人机竞速项目

赛事场馆现场,闪耀着炫目灯光的LED轨道,不只是为了好看。它能精准引导高速飞行的无人机,更重要的是,它能化身艺术画布,融入赛事举办地的独特魅力,这次成都站的赛道灯带展现出大熊猫图案,把地域文化“写”在赛道上。

作为科技与体育激情碰撞的新宠,无人机竞速正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酷炫载体,吸引着越来越多青少年的目光。它不仅是速度与激情的展现,更能有效锻炼专注力、空间感知力和手眼协调能力,激发青少年对机械、电子、操纵的创新思维与兴趣。

如果将目光从天空转向地面,追求速度、控制与技巧带来的纯粹运动乐趣,同样能在地面与水面上找到答案。

在新都区斑竹园街道成都国际轮滑运动中心,运动员正使用“贴地飞行”的姿态过弯,每分钟均速达600米,在赛道上划出银白色弧线。

未来,这里是否能见证并延续成都“轮滑高地”的冠军基因,也颇具看点。

轮滑

中国队曾在2024年世锦赛包揽花式绕桩全部4金,成都籍运动员张颢、朱思怡正是上届杭州亚运会该项目金牌得主,速度轮滑项目中,成都选手张振海(短距离)与潘郅远(长距离)也将代表中国队出战,此次本土作战,他们被寄予“夺金”厚望。

同时,首次亮相世运会的“动力冲浪板”项目也广受关注。运动员脚踏动力板,单手操控电子油门手柄,在200米×200米的浮标赛道间疾驰回转,稍有不慎便可能因错过浮标或危险超车被罚时,一场毫秒必争的顶尖较量即将上演。

未来,选手将在三岔湖角逐“世界最快浪尖”的荣誉,中国队在缺乏国际大赛经验的背景下,凭借集训与资格赛的锤炼,向捷克等传统强队发起奖牌冲击。

动力冲浪板

动力冲浪板的意义远不止于赛场。它打破了“冲浪必依海浪”的定律,让内陆城市成都凭借湖泊,化身高水平水上运动的承载地,为成都留下了一条可持续激荡的“浪尖经济带”。

登上世运舞台成都创迎来新机遇

成都世运会,既是竞技的舞台,也是创新的秀场。

成都科创生态岛

清晨的成都世运村,一台配送机器人“路宝”游弋于人流间,它灵活地绕过花坛,穿过自动开启的玻璃门,稳稳停在电梯前,此刻正通过云端调度系统排队等待进入电梯,并自动调整方向为人类让出空间。

世运筹备倒计时阶段,各企业的机器人、无人机纷纷“入场演练”。后台系统每天规划最优配送路径,无人巡逻机器人、智能安防机器人在模拟紧急事件中精确做到一分钟响应,让信息快速推送;零售机器人经反复人机对话验证全流程的自主动线与支付能力;智能空气捕蚊产品,互动式可回收废弃物设备正走向市民生活。

配送机器人“路宝”

世运会对“成都创造”企业,也是机遇。英武通用航空公司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“英武旋影S-one”,每一次电池更换、折叠部署或低空飞行任务,都被细分成具体参数严密监控,赛事期间每一秒起降时间都要通过数据链条精准控制。

伊娃云智的空中照明机器人经历严苛环境测试,夜赛场次中已保证场馆照明均匀,全系统的传感器部署一次性完成,使设备得以进入24小时待命状态,维护响应速率提升显著。

英武旋影S-one

世运会让“成都创造”出现在更多应用场景中,它提供的不只是服务,更是一次城市科技品牌与世界的“联名”。英武通用企业执行董事殷鹏坦言:“这是助力企业提升国内外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宝贵机会。”

这种能力测试,如同城市科技与国际标准的一次试炼。“高规格赛事”成为科技成果的应用场景,其呈现出的高精度、安全性和强响应能力,是本土科创标准化升级的机会。

同时,这些科技应用也突破了赛场的边界,成为城市高效运转的保障。

走进繁忙的机场安检区,尽管人流如织,安检通道前却鲜见长龙。不久前,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实现了又一项关键升级:全场58条安检通道的毫米波门系统,悉数更新至目前行业最高标准的A3级。

天府国际机场“智慧安检”

新的毫米波门以毫秒级的精准扫描,使单人身检耗时从25秒缩短至19秒,高峰时段旅客放行效率提升至每小时178人,增幅达8.5%。这不仅源于算法的优化和脚部探测功能的加入,更是天府机场在投运之初便布局的“智慧安检”体系的持续深化。

成都国际口岸的闸门开始拓宽,国际机场的通关时间缩短,高峰时段出入境人员激增的数字背后,更是成都全方位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提速,“成都范”“四川味”“中国风”正走向世界各地。

盛会即将启幕,成都正从“预演”奔向“实战”,也奔向链接世界的航程。